埇橋剪紙
埇橋剪紙藝術是宿州地區(qū)傳統(tǒng)民間美術形式的一種,是宿州埇橋區(qū)較為古老的藝術工藝,于2014年列入宿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。
宋朝時在宿城東關便云集一批剪紙藝人,并以剪紙為生,只是那時的剪紙主要以壽慶、祝賀、生肖、動物為主。埇橋剪紙最流行的剪紙圖案是"福"字、"春牛圖"等,春節(jié)、元宵節(jié)前后,剪紙?zhí)貏e盛行。宿州埇橋農村更是年關剪紙的大千世界,窗戶,門扇,墻壁到處都有剪紙,有戲劇故事,童謠,寓言或謎語。在不少地方女兒出嫁時,許多嫁妝,如衣柜、臉盆、茶具等,通常都要用"喜鵲登梅"和"鴛鴦戲水"的剪紙圖案覆蓋上。
在埇橋,民間剪紙藝術方興未艾。到上世紀80年代,以夾溝秦灣剪紙藝人張玉蘭為主的《西游記》等人物剪紙,使宿城剪紙藝術有很大提高,尤其是張玉蘭徒弟劉小川女士,在剪紙藝術方面有很大突破,并在世婦會、世博會上被許多外國朋友稱為"中華第一剪",作品被許多國際友人收藏。尤彩俠師從于山西剪紙藝術家王龍,是世界民間文藝家協(xié)會會員,被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家協(xié)會授予"中國十大剪紙藝術家",作品《喜迎奧運》,被中國農業(yè)博物館收藏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埇橋的剪紙藝人們已將剪紙帶出農家小院,走入了現(xiàn)代設計的廣闊天地,埇橋剪紙已成為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。